目录:

由于我目前仍然认为,方法论是很个人的东西……所以本文不涉及方法论“我怎么样做到正确地沟通”,只讨论“什么是正确的沟通方式”。

因此,本文只会涉及书的前一半内容……

前提

老生常谈的东西放在前面qwq

  • 有自己的观点,且自己的观点本身形成体系。自己得讲逻辑。因为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大量的逻辑推理,因此你不能同时相信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命题。(当然这意味着我们总是会有一些问题无法解答,比如“我的体系确实是相容的”)。
    • 所以各种诉诸就免了qwq 比如诉诸道德之类。除非你能讲清楚这种道德的前因后果。
    • 也不能拿结果倒推过程。再强扭逻辑也不能武断要求某命题正确,除非定之为公理。当然公理自身的合理性,自值得讨论。】】
  • 对方至少需要承认三段论($A \wedge (A \to B) \to B$)正确。
  • 意识到自己的公理和别人总有区别,因此不能用“我相信它”来要求别人也相信它。
    • 我觉得所谓“注意他人的需要”本质上就是说这件事。
  • 双方都有意愿解决问题。
    • 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有意愿解决问题,可以用言语表明态度“我无意甩脱责任,我只想解决冲突/问题”。

总是感觉,类似的书籍很少告诉你他们推理思考的前提。我觉得这有效总有前提:显然你阐述的不是普世的道理。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说明这些前提,似乎自己的结论可以无限泛化。于是,大家的观点自然难以调和。对应的成本是,读着不得不从阅读中找到作者的前提。

在第一章中,我看到这样的前提是,你们没有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冲突,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,你们可以通过沟通、通过互相理解,来将彼此连为整体——就像中宣部一直说的,同呼吸共命运,由此方能合作体谅。

  • 因此,举美苏争霸的例子来说明不要诉诸道德完全是无稽之谈。首先,它们具有一致的利益么?
  • 也需要让对方相信你是单纯站在他的出发点考虑问题,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全心相信你,和你的推理判断。 (试图说服对方做一些事情来让自己获益,对方为什么要做呢?)

第二章中,重要的事情必须足够少、需要调和的人足够少。 因为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找到其冲突的根源,这需要时间(我总无故觉得是人数的指数级别时间)。当然一般而言,重要的事情也没那么多。 反过来说,这也是8小时工作制必须施行的原因,因为对个人时间的挤压势必导致个人难以花费时间改善自己的生活。过长的工作时间对个人无疑是灾难。

  • 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。但是,你愿意关注建筑的寿命么?你愿意关注手机如何制造么?我们的生活早已超出了个人的理解范围。对于不重要的事情,我们只能求助经验直觉。
  • 同样,你无法和太多的人进行非暴力沟通。试图对话全体网民是不现实的想法,调和了一些人后总有其他人反对。因而让人大代表倾听群众关切是当务之急。

方式

  • 虽然我们的不满源于情绪,但是谈话时需要用理性概括这些情绪。单纯的情绪只会让别人无所适从。作者没有说原因,但我觉得挺对的。
    • 不满只会源于情绪,因为作者针对的情况下,双方并未上升到价值观的冲突。价值观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。另外,如果大家都有价值观了,理性交流而不是诉诸情绪大约也是易事。本质上对于我们来说,这只是为了让那些人接受我们的观点罢了,因为真正基于价值观的结论是难以改变的。
  • 我们应当尽可能少依赖我们的价值观直觉得到结论。因为双方的价值观或许有不影响结论的差异,直接诉诸价值观就不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。就像,如果你可以不用选择公理得到结论,那就别用。如果可以不用黎曼猜想得到结论,那也别用。前提的过分使用只会使结论的适用范围缩小。
    • 所以,这些人真的有完善的价值观么……

      好吧,从社会的角度来看,我们却无法苛责许多人没有价值观:这是社会为了最大化自身效率所必须的牺牲。 细看来,只有无奈。

  • 首先讲出自己的观察。通常我们会觉得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,但是未必没有隐情。给自己一个确认的机会,确认确实是之后的推理出现问题。就像数学中经常做的二分法一样,寻找到底是哪一半出现了问题。
    • 我假定大家都诚实且希望解决问题。如果有一方刻意歪曲自己的立场怎么办?二分法本身的前提就是双方配合。因此,我不知道答案。
      • 那我们如何确定对方真的希望解决问题呢?似乎依然不得不回到“信念”。
  • 数学里一直说的,明确定义。如果双方的定义不一致,显然鸡同鸭讲。通常越底层的情绪及事件越容易取得一致的定义,而“做我自己”之类则过于抽象,只能求同存异。
    • 突然发现这样还有助于防止不诚信的人变卦。比如三国演义中,周瑜就是想要羞辱诸葛亮;这时候诸葛亮明确周瑜的需求,就可以有效防止周瑜临时加码。
  • 试图评论事件而不是人物。试图让问题根源不仅仅是对方,以表现出协商姿态。对人物的评论或是归咎对方,会让我们下意识觉得,这是人本身的“特性”,从而无可转圜。
    • 尤其是考虑到博弈行为,强者表现出的姿态对弱者的回应格外重要。不只是观察评论,提出反对意见前也应表示感谢。没有这些的话,弱者容易视之为命令。